城市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有機體。隨著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日益變得復雜多變。傳統的城
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由來已久,由于初期對于基礎設施安全缺乏系統性的安全管理和評估機制,并且受限于技術,對于各類風險隱患的防范能力有限。
隨著科技的發展,工程監測、評估和維護技術逐漸應用于基礎設施的安全管理中,智能監測、數據分析等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提升了安全預警與應急響應能力。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形勢嚴峻復雜。
此外,部分城市化進程較早的城市,其各類基礎設施老化損壞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加之各類極端惡劣天氣影響,各類風險易發多發,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城市應對安全運行能力,保障各類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降低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對城市安全的影響。
01 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難點與堵點
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16%,城市發展進入了從“增量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截至2023年底,我國城市道路總里程達到56.32萬公里,城市供水管道總長度約112.2萬公里,排水管道總長度約93.36萬公里,城市天然氣管道長度達98.04萬公里,而全國每年發生900起以上的燃氣事故,600起左右路面塌陷事故,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在20%左右,各類城市生命安全風險展現出新的特征,包括災害耦合、事故連鎖、風險疊加和損失放大等現象,單一災種的風險監測難以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因此需要跨部門和跨行業進行系統性、綜合性的風險防控工作。
當前階段城市管理的整體性、系統性不強,城市運行管理狀況底數不清,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應對風險處置的能力存在明顯不足。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正常運行的水、電、氣、熱等各類地下管線以及橋梁、隧道、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存在著存量大、使用年限長、運行壓力大、事故多發的安全問題,在管控監測和預防上存在難點和痛點。
一是基礎底數掌握不清。城市基礎設施基數大、分布廣,很多城市未按照要求開展數據普查、風險評估等工作,對各領域基礎設施的數量、分布、功能和狀態等基本信息缺乏準確的了解,導致普遍存在監管盲區,日常管理缺少重點,無法實現各類防控資源的精準分配和高效應用。以橋梁為例,按照《公路橋涵養護規范》要求,應根據橋梁初始檢查、定期檢查等資料對橋梁各部件技術狀況進行綜合評定,并將橋梁技術狀況分為1~5類五個等級,其對應的橋梁狀態分別為完好、較好、較差、差、危險,當管理部門對轄區內橋梁的建設運行信息和狀況等級精準掌握時,能夠合理的制定管護措施,采取定期檢查、物聯檢測、封閉維修等方式保障橋梁安全運行水平。
二是風險隱患整改不透。現在部分城市陷入了過度依賴物聯感知監測設備的誤區,認為只要逐步地提升物聯感知設備的布設密度,就可以完全實現生命線安全監管,而忽視了對于風險隱患的整改,加之人員力量的短缺,導致本可以事先整改預防的問題不斷積壓,到最后釀成事故。
三是智能監管手段不足。由于資金、意識等原因,很多地方目前對于城市基礎設施運行安全監管的手段還比較原始,對于人員的調度、隱患的查處等工作未形成有效的監管,導致很多工作沒有做到實處,也正因為信息化手段的缺失,給基層工作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負擔,導致生命線安全監管效果不佳。
02 如何打造觀管防處一體化監測體系
2023年10月,住建部下發《關于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的指導意見》,意見對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給出明確定義: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燃氣、橋梁、隧道、供水、排水、熱力、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動態預警、精準溯源、協同處置,及早發現和管控風險隱患,有效防范事故發生,保障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運行的系統性工程。同時,意見也提出了五項具體任務,分別是建設數據庫、編制風險清單、搭建監測系統、構建平臺體系、健全處置機制。具體落實時,可以拆分為三項重點工作。
一是精準掌握安全監管底數。要想實現源頭治理,最關鍵的是要在各類設施還沒有發生問題時,做好巡查檢查和隱患整改工作,盡早發現可能引發事故的設施老化、不規范操作等行為現象,真正將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而數據普查和風險評估工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通過數據普查,能夠有效掌握各類管線的長度和分布情況,各類設施的分布位置和運行狀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基于數據普查成果,進一步開展各類設施的風險評估工作,形成風險評估清單,并按照不同等級進行分類,讓風險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對于風險等級較低的對象,正常開展監管即可,對于高風險對象,則可通過提高檢查頻率、布設感知設備、工程維修等方式進行重點監管,相較于以往更加具有針對性,也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
二是技術賦能提升監管能力。技術賦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借助物聯網設備對重點區域進行監管,以減輕人員壓力,但是也需要注意不要盲目依賴物聯網設備,物聯網設備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作用,而只是人力的補充,物聯網設備所發現的問題更多地是事后的補救,還是要在落實各方檢查工作的基礎上,酌情在重點點位布設物聯感知設備進行補充。二是發揮數字化平臺的作用,圍繞城市生命線重點領域的監督管理、技術服務、決策支持、考核評價等要求,通過平臺實現數據管理、綜合檢查、隱患整改、統計分析、考核評價、社會服務等多項功能,為日常監管提供信息化支撐,提升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綜合監管水平。
三是建章立制完善監管機制。要明確監管責任,落實政府、行業監管部門和企業等主體的監管職責。完善各類數據更新維護機制,明確數據管理主體,確保數據準確、鮮活。加強部門聯動,建立多部門聯動的風險協調處置體系。落實綜合檢查、隱患整改、問題處置等工作的責任主體,確保各項工作流程合理,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建立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考評機制,通過考評進一步敦促各主體高效履職。
03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源頭治理典型做法
(一)武漢燃氣:燃氣安全全周期綜合治理
武漢市城管委圍繞燃氣隱患排查不全不深、瓶裝氣多小散亂難管、事故應急不快不專、燃氣服務不優不捷等突出問題,通過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內設機構調整,優化機構職能,加強數據整合和信息系統建設,有效提升燃氣安全管理標準化和監管智能化水平。
建立“常態化、定制化、專業化”隱患治理新模式。武漢市建立常態化檢查模式,通過構建各類型檢查清單,壓實管理部門、企業安全責任,形成隱患發現、上報、生成、整改、銷號閉環處置機制,實現業務流與數據流匯聚互通。市、區、街燃氣管理部門按照日常檢查清單,按季度對企業管理、各類場站、非居用戶等內容進行全覆蓋檢查,同時根據國家、省、市燃氣專項整治重點及重要節假日等工作要求,自動生成階段性工作定制化檢查清單,并組織開展專項排查整治。
建立“可查詢、可追溯、可評價”閉環監管新體制。針對液化石油氣領域黑氣瓶、報廢瓶、不合格瓶及戶內隱患較多等問題,燃氣鋼瓶配備可識別“身份證”(二維碼),以二維碼為紐帶,通過聯動鎖槍和全流程掃碼監管的方式,實現前端(充裝)、中端(配送)、末端(使用)全流程閉環管理。
建立“看得見、呼得通、調得動”應急處置新體系。指導各區、各企業分區域建立專業化燃氣應急處置隊伍,并將各類應急資源信息錄入平臺,建立信息化應急資源庫和專家庫,一旦發生燃氣突發事件,通過平臺迅速調度最近應急隊伍開展應急處置。與消防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及時將消防部門反饋涉及燃氣的警情信息同步發送至市燃氣管理部門、相關區街及燃氣企業,實現燃氣警情聯動出警、協同處置。
(二)北京管線:管線安全源頭防護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針對地下管線管理基礎較薄弱、管理方式較粗放、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等問題,搭建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的地下管線防護平臺,提升地下管線運行管理態勢感知能力。
信息整合,統一管理。全面匯聚北京市地下管線運行管理數據、管線基礎數據、挖掘工程數據、管理機構基礎信息數據、法律法規知識庫數據和其他管理數據等,通過平臺統一管理,集中發布,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提升工作效率。
統籌協調,精準防護。為防止施工破壞地下管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搭建建設單位與地下管線權屬單位溝通渠道,在施工作業開工前,建設單位主動聯系相關地下管線權屬單位,建立管線防護的對接配合,政府監管部門可對建設施工單位與地下管線權屬單位之間的溝通配合過程進行監管,同時協調解決相關問題,形成動態跟蹤、全程留痕的管理體系。
安全運行,實時管控。實時了解各行業和主要權屬單位地下管線巡查信息,及時掌握道路大修和管線消隱計劃,通過平臺統籌協調同步施工,減少“馬路拉鏈”現象。實現優化巡查路線和跨行業共享信息,實時感知全市地下管線運行管理態勢,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西安防汛:“一點一策”精準防控
西安市按照國務院安委會關于加強城市安全防范工作的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做好九個方面重點工作要求和城市防汛抗旱相關工作要求,重點對防洪排澇等風險隱患開展運行監測,建設了西安市城市內澇防汛管理系統,從汛前、汛中、汛后多階段、全方位織好防汛應急網,讓防汛更“智慧”。
做好汛前防范。接入氣象部門高精度天氣預報信息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及氣象和水務部門474個實時雨量監測點位信息以及氣象云圖、氣象雷達數據,第一時間掌握降雨預警信息,督促指導各單位及屬地做好防汛應急響應工作。
汛中實時調度。對全市排查出的131個防汛重點部位布設視頻監控設施和智能化物聯感知終端設備,當水位超過警戒值,系統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并通過視頻呼叫系統,增強市區兩級防汛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同時,超警戒值的積水點位,通過數字城管平臺立案派遣至屬地監督處置,并通過“一點一策”查看重點防范點位的相關信息,獲取該位置的積水原因、處置措施以及抽排路徑等信息。
加強汛后分析。結合防范重點部位分布、雨量監測點、視頻監控分布、積水案件處置情況等數據,由系統生成汛情簡報,總結分析每一次防汛工作,不斷改進優化防汛措施,為后續防汛工作開展提供決策支撐,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管理目標。
從上述城市安全風險防范治理實踐成果來看,已經有很多城市運用信息化手段,在推進城市安全風險防范治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結合相關政策要求和各地市實際情況,未來生命線安全工程推進大概率會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專項推進階段,考慮到生命線工程體量龐大,專業性較強,大部分城市很難一蹴而就,按照各領域的重要程度逐步推進會是各地市推進的主流方式,比如優先推進燃氣、排水等安全風險較大、影響較嚴重的領域先行推進,再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分階段實現生命線安全的全面監管。
第二階段是智能化升級階段,由于資金原因,大部分地市在第一階段更多地會選擇共用企業平臺、試點物聯感知等方式進行建設,很難實現全面覆蓋,因此在第二階段,會進一步在第一階段全行業覆蓋的基礎上,實現全轄區的覆蓋,實現智能化監管。
第三階段是一體整合階段,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最終需要由主管單位統籌協作,建立巡查檢查、考核評價、監督指揮、預警響應等方面標準化的機制體制,使各領域成果形成合力,并不斷向區縣、街鎮層級延伸,真正提升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協同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