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上午10時,國新辦就“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 扎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指出在投資方面,重點是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目前7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已經全部下達,用于“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和“兩新”工作的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經全部下達到項目和地方,目前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資金撥付。續建基礎設施、地下管網建設、城市更新等領域增量資金需求較大。明年要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并優化投向,加力支持“兩重”建設。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蘇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增量建設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階段,可以說今后一個時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務將越來越重。以城市重要的“里子工程”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為例,有關方面預計在未來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里,投資總需求約4萬億,下一步將繼續統籌用好各類資金、提前安排項目清單和投資計劃,繼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提前下達的明年兩個1000億元投資項目清單中,優先支持一批城市更新重點項目,目前城市地下管網資金需求量大,項目成熟,會優先支持地下管網建設項目。
城市更新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空間資源日益緊張,城市面貌亟需改善,城市功能需要優化升級,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財政部《關于開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財辦建〔2024〕24號)文件要求,自2024年起,中央財政創新方式方法,開展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重點工作,不斷推進城市更新工作。
數字政通及全資子公司保定金迪專注于城市綜合治理及地下管網全生命周期服務,不斷推進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開創和引領行業發展,已具備100余項資質、專利及行業獎項的行業優勢,專業化人員設備的規模優勢,一站式工程服務的服務優勢,同時具備豐富項目施工經驗以及完備管理體系的項目管理能力。聚焦于城市內澇、燃氣爆炸、管網改造等領域采用“工程措施+管理機制+數字化賦能”的方式,構建“設施普查、隱患排查、工程治理、效能評估、數字化賦能”的一網統管城市更新效能提升新模式,助力城市更新效能提升。
一、工程措施:精準施工,高效更新
(一)設施普查與隱患排查
設施普查和隱患排查是城市更新及地下管網改造的基石。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地下管網作為城市的生命線,承載著供水、排水、燃氣、電力等多種功能,其安全穩定運行對城市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舊管網的老化、腐蝕、滲漏等問題逐漸顯現,不僅影響城市功能,更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因此,開展設施普查和隱患排查,對于確保城市地下管網的健康運行和城市更新的順利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設施普查是對城市地下管網進行全面的“體檢”,通過設施普查詳細記錄每一段管線的位置、材質、直徑、使用年限等信息,構建起完整的地下管網檔案。
隱患排查則是對普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如管道內窺鏡檢測、壓力測試等,對管網的運行狀態進行評估,精準識別隱患并分類,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理方案,避免盲目施工帶來的風險。
通過設施普查和隱患排查,形成詳盡的管網更新改造治理清單,明確改造的優先級和具體措施,有助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問題導向和靶向治理
金迪作為地下管線探測行業的開創者,為全國31個省市的地下管線摸清底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攻堅克難研究新方法新工藝自主研發了管線移動數據采集系統,實現了內外業一體化施工,具備千萬級項目的實施能力,3000余個項目的實踐經驗。在管網診斷排查方面,通過結合管網的拓撲關系 ,結合水質水量診斷等多手段聯合診斷的方式,精準定位問題來源;通過清淤檢測,發現管網存在的具體問題,做到管線位置“探得清”,運行狀況“診得準”,缺陷情況“檢得明”,實現排水系統科學治理,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理目標。
根據設施普查、隱患排查成果,科學診斷,準確識別地下管線隱患問題。準確識別隱患問題后,根據缺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制定個性化的治理方案。對于輕微的缺陷,采用局部修復的方法,如點狀修補、噴涂修復等;而對于嚴重損壞或老化的管線,采用整體更換或重建的方法。
在治理方法上,采取整體修復與局部修復相結合、非開挖修復與新建管道相結合的策略,從源頭上根本解決城市地下管線隱患缺陷,減少施工干擾,提升效率,同時確保施工安全,助力城市更新效能提升。
二、管理機制:系統治理,長效監管
城市更新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利益、需要多學科知識和多部門協作的復雜過程。為了確保城市更新項目能夠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建立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管理機制。
(一)規劃與決策機制
城市更新首先制定總體規劃,確定城市更新的總體目標、方向和策略。同時,也需要詳細規劃,包含項目設計和實施步驟。決策過程中,同時需要政府、專家、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以確保規劃的全面性和實施的可行性。
(二)政策與法規支持機制
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為城市更新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支持。同時,要保證政策的連貫性,確保不同政策之間相互協調,法規的可執行性,確保各項規定能夠得到有效實施。
(三)資金籌措與監管機制
城市更新項目通常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因此,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至關重要,這可能包括公共財政資金、私人投資、銀行貸款等。同時,還需要設立一個資金監管機制,以確保資金的合理使用和透明度,防止資金濫用和腐敗。
(四)項目管理與執行機制
城市更新項目的成功實施需要建立項目管理與執行機制,確保所有項目都經過適當的審查、批準、監督、評估,確保項目按計劃和預算執行。
三、數字化賦能:數據驅動,智能決策
依托數字政通核心產品如數字底座CIM平臺、數據中心、物聯網等基礎平臺能力,匯聚城市更新各項關鍵基礎數據,整合既有管線普查數據與新建管線BIM數據,匯集地下管線運行以及城市運行監測感知數據、管線更新數據,統一數據標準,搭建城市更新數字孿生專題場景,開展城市更新效能提升頂層應用,賦能城市更新效能提升。
基于堅實的數據底座能力,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構建城市更新數字化平臺,賦能城市更新從問題識別、更新效能評估到長效運行的全過程管理,搭建包括城市更新工程管理、城市更新效能評估以及城市更新長效運行三大典型應用場景。
(一)城市更新工程管理
圍繞城市更新工程管理場景,構建城市更新工程建設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實現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再到竣工驗收的全鏈條管理,全方位涵蓋城市更新工程管理的各項應用場景,包括立項審批、規劃許可、設計審查、施工許可、質量監管、聯合驗收、檔案移交等諸多方面,同時將涉及工程管理的各個部門統一納入平臺,實現信息實時共享、線上協同辦公、事項快速審批,賦能城市更新工程管理效能提升。
(二)城市更新效能評估
圍繞城市更新效能評估場景,匯聚城市更新各維度指標數據,依托數字政通算法算力以及大模型支持,開展生態宜居、安全韌性、智慧高效等評估指標管理,動態評估城市更新改造效能。基于實時監測、平臺上報、實地考察等措施,及時開展評估任務,保障效能評估數據的準確性和現勢性。通過指標計算、數據分析,形成評估報告,賦能城市更新工作,及時督辦改造工程進度或適時調整更新改造措施。
(三)城市更新長效運行
圍繞城市更新長效運行場景,構建地下管線綜合防護、城市更新效能監管、城市安全運行專項監管三大專項應用,賦能城市更新長效運行。
一是地下管線綜合防護,聚焦地下管網第三方施工破壞事故防范,建立健全地下管線施工溝通制度,建設地下管線開挖政府方、權屬方、建設方多方共管的地下管線安全防護平臺,著力解決城市更新改造中眾多管道更新項目同時、同期施工,面臨第三方施工破壞管線的突出問題,采用“管線網格”技術,建立“施工發布、管線識別、線索推送、施工交底、政府監管”的全流程,做到“工程知管線、管線知工程”的管線防護新模式,力爭城市更新工程“零事故、低事故”推進。
二是城市更新效能監管,聚焦各專項管網治理效能監管。在污水管網治理方面,開展污水管網治理效能監管,評估片區改造效能,確保排水管網更新改造效果,達到干一片成一片;在城市內澇治理方面,依托物聯感知技術,構建“汛前、汛中、汛后”精準治理方案,確保“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排水防澇改造效果;在燃氣管網治理方面,通過管線巡線、運行監管、隱患排查等工作手段,建立液化氣行業全流程監管,確保燃氣管網改造效果;在供水管網漏損治理方面,聚焦供水漏損、水質水壓等關鍵問題,構建網格化漏損控制體系以及“五位一體”管網健康評估體系,實現供水管網病害治理,確保管網漏損供水安全改造效能。
三是城市安全運行專項監管,建設城市安全運行監測平臺。平臺以城市安全運行風險“源頭治理”為目標,圍繞城市運行安全“管、防、預、處”全鏈條,構建線上監測與線下管護相結合、可持續、可推廣的城市安全風險“一網統管”新體系,創新綜合監管、智慧監測、精準防控相結合的城市安全風險管理新模式,實現“底數清、狀態明、早預警、快處置、防未然”的管理目標。
四、政通+金迪模式:塑造城市更新示范標桿
智能化為城市更新賦能,對于住建行業來講,智能化為行業發展插上了“翅膀”。從宏觀層面看,城市更新要結合當前“對接新基建、發展新城建”相關要求,要以“新城建”為新支點,加快構建城市新發展格局。從實踐層面來講,城市更新信息化建設既要立足城市建設自身特點,又要具有適度的前瞻性,以城市發展業務為導向,以城市CIM平臺為底板,結合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拓展智慧住建、智慧市政、智慧社區以及城市綜合管理、政務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建成實效實用的CIM+城市更新信息化平臺,不斷推進城市治理方式創新突破,并運用信息化技術,對城市更新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管控,從而提升城市更新效率,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讓新型城鎮化迸發新的活力。
(一)城市內澇:構建防汛“一點一策”精準防控模式
為扎實做好城市防汛工作,進一步提高西安市城市防汛應急處置能力,市城管局在整合現有防汛信息資源的基礎上,擴大系統覆蓋范圍,提升系統智能監測水平,升級建設西安市城市防汛指揮系統,建立“汛前防控、汛中處置和汛后總結”的管理模式,實現對城市道路積水排水的實時監測、高效指揮、快速處置。
在汛前階段,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安排專人值守,系統實時獲取預報預警信息。在災害性天氣發生前,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提前做好人員布防物資與車輛的準備工作。在汛中階段,在汛期降雨來臨時,啟動對應級別的預案應急響應。根據不同的防水等級,按照一小時、半小時、十五分鐘不同的間隔報送重點防范點位的降雨情況、匯水面積、積水深度以及防汛措施等信息,及時收集全市防汛工作的開展情況。通過“一點一策”精準防控模式獲取該位置的積水原因、處置措施以及抽排路徑等信息。指揮中心過遠程調取現場視頻來輔助開展現場防汛工作。當降雨來臨時,通過積水警示牌和LED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安全通行。通過視頻還可以查看現場的防汛物資、車輛人員的到位情況,監督現場防汛措施是否得到落實。
同時,我司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圖像智能識別算法,利用攝像頭智能識別,重點防范點位水池的水位高度,通過全天候智能感知水位情況,進一步增強了城市內澇智能化監測預警能力和決策指揮能力,讓城市防汛更加精準與智能。輔助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總體目標。
在汛后階段,當降雨結束后,系統收到市城防辦發布的預案,解除指令系統,解除預案響應并停止信息報送。系統將自動匯總全市降雨量信息、積水情況,通過人員調配情況、物資消耗、積水處置措施等信息,系統能夠自動生成汛情簡報,通過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優化防汛措施改變的緣由。
(二)燃氣爆炸:鑄就燃氣安全監測“武漢”模式
武漢市燃氣安全綜合管理平臺針對燃氣管理對象“量大點多面廣”、安全檢查不到位、隱患消除不及時、燃氣事故頻繁發生等現象,建立了市級督辦與區街排查相結合、經營企業入戶安檢與區級監督相結合、送氣工隨瓶安檢等常態化安全隱患管理機制,構建了管道氣、瓶裝氣、車用氣等專項安全管理場景,形成了燃氣安全全周期綜合治理模式,實現了燃氣設施數據全掌握、燃氣單位管理全統籌、燃氣綜合檢查全記錄、隱患整改情況全明晰,有效保障了燃氣行業安全健康發展。
目前,該平臺整合了各類燃氣管線4000余公里,接入75家燃氣企業、524座天然氣場站、161萬只鋼瓶、4.8萬非居用戶、441 萬居民用戶基礎數據。在瓶裝氣企業監管上,通過鋼瓶全流程掃碼,實現了對瓶裝液化氣供應從氣瓶檢測、充裝、運輸、銷售、配送到使用的全過程監管,及時發現各類液化氣違法經營行為和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了瓶裝氣的監管效率和精準度,保障了瓶裝氣的安全供應。
(三)管網改造:暢通城市血脈,守護家園安全
金迪從管線探測、檢測、修復到智慧排水、智慧燃氣、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金迪初心不改做地下管線的守護者,不斷推動地下管線技術、模式的科學化、智能化,滿足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先后完成了包括黃石、漢中、東莞、包頭、鹽城、內江等多個城市供排水、燃氣、管線探測修復項目建設工作,順利通過專家驗收,為守護城市生命線安全貢獻了金迪力量。收獲了社會和多地用戶業主的高度認可。
長春市五大污水處理系統“一廠一策”提質增效工程項目,通過一體化綜合治理措施,顯著提升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改善長春水生態環境質量;杏林杏濱片區排水管網改造工程,通過非開挖修復技術推進管網建設、雨污分流和病害修復等,提升城市環境質量;許昌市市政基礎設施普查項目,疏通城市主動脈和毛細血管,為城市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務并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金迪“黃石市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管網隱患排查項目”、“蘇州高新區排水管網檢測、雨污混接調查項目”獲得“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獎”、“景德鎮污水管網項目”和“灤南縣地下管網項目”獲得“河北省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獎”等。
五、結語
城市更新,作為一場深刻的城市變革,聚焦于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城市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及老舊片區更新改造四大方面。地下管網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一輪城市更新的核心內容與剛需所在。它不僅關乎城市的正常運行與未來發展,更是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隨著政府對城市更新工作的高度重視,一系列支持城市更新、地下管網改造的政策相繼出臺,同時,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多渠道萬億資金投入也為地下管網建設提供了強力保障。
政通+金迪采用“工程措施+管理機制+數字化賦能”的方式,構建“設施普查、隱患排查、工程治理、效能評估、數字化賦能”的一網統管城市更新效能提升新模式,系統解決地下管網改造數據不清隱患不明、污水管網改造重點不明、防汛排澇效果不突出、供水管網漏損嚴重等問題,高質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確保了城市更新成效,為城市更新示范城市標桿的塑造提供了“政通+金迪”一體化解決方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倪虹指出,城市更新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過程。我們對城市更新也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可以圍繞多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是產業的更新,通過新的產業導入,尤其是以高科技、生態、清潔能源等產業為切入點,提升和實現區域經濟的產業置換和更新。水處理和城市直飲水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健康問題,因此實現水的更新也是一個尤為重要的問題。再次,圍繞天然氣和相關能源利用應該作為全域城市更新的一項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還要進行生態環境的更新,通過提升改造,真正讓居民享受到生活在公園里的愜意。最后是利用光影和文旅產業來推動城市夜經濟產業的發展。這些更新項目的實施離不開包含數字政通、保定金迪等在內的業內優勢企業的參與,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歷史新機遇。